“非要灌鸡汤的话,晋级答辩就是一场几十分钟的表演,你就是那位导演兼编剧,你得把剧本写好,提前设计好桥段,让评委们身临其境,一起完成这场表演。毕竟所有细节搬到台面上都会被无限放大,你得有底气坚持到谢幕。”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健壮的大姐姐(ID:is_strong),作者:林壮壮,原文标题:《复盘 | 产品经理晋级连胜的诀窍》,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今天想认真说说职场中关于晋级的事儿。


老实说,这事说出来也不丢人,升级打怪升官发财都是人之常情,某种程度上它的确是你在工作中个人价值的印证。那么我们不妨敞开了说明白,究竟怎么在收获个人成长的同时最大程度上地为自己争取一点接地气的馈赠?


上周在公司内发了一篇晋级总结的文章,近1w的阅读+近1k的收藏,很荣幸获得了不少人的认可,在此分享给各位有需要的朋友。


划重点,本文的读者对象:所有准备晋级/即将晋级/不想晋级只想吃瓜的打工人。


毕业后来公司5年半,算起来时间也不算短了。我总给别人灌鸡汤:与其被工作榨干,不如榨干工作能给你的价值。工作已经够辛苦了,有一分付出当然要争取一分收获。


话虽如此,在工作中焦头烂额的时刻太多了,谁管你真正想要什么,或是引导你了解自己想要什么。


记得我3年前第一次晋级答辩的时候,leader曾经跟我说过一句话,迄今印象深刻:


答辩不是一场面试,它是一场表演,你就是那位导演兼编剧。你来写剧本,你来拉评委投入到这场表演里。这里面会有起承转合,你要让他们身临其境,而不仅是作为观众在审视你的一举一动,再不痛不痒地甩给你一张X牌。


好吧,时隔几年这话我肯定是润色过了,但听起来依旧唬人,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的焦虑,也让我对答辩有了新的认识。


在之后两次的晋级答辩前,我都会反复提醒自己:不紧张不紧张,这不过是一场几十分钟的表演,我得把剧本写好,提前设计好桥段,和评委们一起完成这场表演。毕竟所有细节搬到台面上都会被无限放大,我得有底气坚持到谢幕。大不了破罐子破摔,你能拿我怎么办,咱们不过是在这场表演中萍水相逢,谁也不比谁高人一等嘛。


你看,这人确实是麻痹到一定程度了。希望接下来分享的一些取巧的小伎俩和真诚的心路历程也能麻痹下你。


一、啥时候动起来


无论你身在哪里,晋级是个绕不开的话题。当你申请晋级的时候,往往你已经在主导一块业务,而且能在这个业务领域独挡一面。无论成绩好坏,对个人来说都值得去盘算下晋级的事。


有时候想想这真是大企业的圈套。你看,职级晋升的体系完备吧,评审细则也很清晰吧,给你设定好职业发展的方向和目标,然后划分小单元,倒逼着单元内的每个分子在这个设定好的框架里升级打怪。所有人成天来去匆匆眉眼间锁着一个个塔,自以为冲出了生活的枷锁但依然活在楚门的世界。


好吧,往积极的方面看,这未尝不是对个人价值的一种加持。与其漫无目的,不如先抓住能够得着的目标。


什么时候开始萌生晋级的想法?时时刻刻吧,异想天开一觉醒来就直接冲刺顶级专家。


什么时候真正开始准备晋级答辩?我一般会提前2个月,当然这个因人而异,有人脑袋转得快写材料也很快。


我认识一哥们在临近答辩前1天开始写晋级ppt,闭关一天后两眼乌青去面试了,最后也通过了。我不行,且不说答辩材料,平常我写文章前都要在近几周刻意去搜集一些信息,正式动笔也要花将近7-8小时才能定稿。


答辩也好,述职也好,无论你在准备什么汇报材料,写明白前必须先想清楚。我一般先建好总体框架,想好每张幻灯片我要表达什么观点,为了佐证这些观点需要呈现什么内容,这些内容背后需要准备什么素材。


工作日大家都不轻松,我会在答辩的2个月前的每个周末抽时间盘点下手头上的素材,想清楚要重点突出什么项目,然后开始搜集项目相关的所有内容,一个月后输出初稿,再在剩下的一个月慢慢磨细节。随着新的信息汇聚,和领导、同事的沟通过程中也会有新的启发,持续去修缮细节,最后定稿。


如果你跟我一样,建议提早准备。变数太多,谁知道下一秒你会不会突然被派驻到旮旯里日夜颠倒地加班,两眼一睁一闭就过去大半个月,完全没时间再好好琢磨这事。


我就是这样,7月底暗暗写完ppt后,8月初临时安排出差直到现在都没能抽身出来。若非提前准备妥当,估计我现在也不会写这篇文。


事后我也仔细数了一遍,从开始准备到最终P11答辩当天,累计修订了23个版本的资料。整个过程就像在迭代产品一样,一点点去优化和提升,最后再对外发布。


二、怎么准备


怎么准备答辩,相信你或多或少也有一些主意,但我始终觉得,无论你打算冲刺哪个级别,有一些套路、或者说是小伎俩,都是通用的。


1. 抓基础


无论你在哪个公司,相信贵司都会有基础的通道能力标准。记住,你准备的所有内容,都是为了佐证你与通道所要求的能力是匹配的,事前研究通道职位的要求是必不可少的。


这就跟考试一样,考前你总得先了解题型吧,摸透常见的考题,有不熟悉的领域多训练,有擅长的领域确保不丢分。


2. 他山之石


不少公司都会有公开分享的一些经验,甚至会公开优秀选手的答辩ppt。机会太难得,这就好比学霸把自己的笔记本贴宣传栏了,可不得好好研究下?


但问题又来了,和你一起答辩的同事,大家也能看到一样的材料啊。这就跟学生时代每个人手里捧着一样的教科书和习题集,明明平常练习的时候旗鼓相当,到了考试场合怎么就有了高下之分?


摆在面前的材料就这么多,关键看你怎么学。


每个人都应该并可以成为一卷宽胶带,面积大、粘性强,不断从各种可靠的渠道里获取有效的信息,并把信息跟自己原来的认知体系融合,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而这些信息都可以在很多日常的微习惯中获取到。


我在看一位日本主妇的家务书时,她提到减轻家务负担的两个重点:固定动作和固定位置。


固定动作是指,每天都要做的家务流程,最好能确定下来机械地完成;固定位置是指,哪里的东西用完放回哪里去。


每个人的生活习惯不尽相同,除了每天上班、睡觉的固定时间之外,其他时间如何利用都因人而异。没有哪种生活方式会显得更高尚,只要自己觉得舒服、熨贴就够了。


1. 多听


不少厂商开始捕获声音带来的商机。从早期的听歌软件、电台有声书到近几年盛行的广播剧fm、声音社交、声音交互等,从声音内容到声音生态,开启了一波又一波声音创业的想象空间。


充分利用听觉,也是我从5年前开始养成的习惯。


微信小程序、喜马拉雅、spotify、得到app上都有很多听书/听课的资源。不要总带着目的去听课,否则压力感一上来,你很难有动力保持这个习惯。


万维钢的精英日课、武志红的心理学、薛兆丰的经济学、吴军的硅谷来信和谷歌方法论、吴伯凡的认知方法论、梁宁的产品思维和增长思维、薄世宁的医学通识,都是我的心头好。


其中有好几门课,我每年都会续费支持,如果你想上岸但又不清楚有什么好的船只,我强力推荐以上这些课程。


2. 多看


前阵子我在公司上课时有不少同学问过我要看什么书,我现在还是同样的回答:你看书的目的是什么?


老实说,现在特别忙,尤其是近一个月出差累到身体精神濒临爆炸,我不得不带着目的去汲取信息。余闲太宝贵了,但凡能争取一点点假期都想好好利用下。


我选书第一看需求,第二看兴趣。


在此也提供一个让你自己选择读什么书的窍门,有几个方式可供参考:


在公司内上课时,学院老师分享的材料里引用的书籍;


关注的公众号文章里作者引用的参考文献;


看过的不错的书,同一作者的其他系列书我基本上都会一并拿下;


我追了4年万维钢老师的课,他分享了不少书。


我会从万sir的解读里挑选自己感兴趣的书,再买回来仔细研读,收获会更大。比如去年的精英日课结束后,我第一时间买了《被讨厌的勇气》《九个工作谎言》《模型思考者》《行为》和《第二座山》,果然没看走眼,大饱眼福。


也许你会说,书买了我也看了,可我不知道自己该如何去阅读,如何判断自己吸收了多少。在此推荐《如何阅读一本书》,你无需一字一句研读,这本工具书可以教会你如何开展实用型和虚构型读物的四种层次的阅读。


当然也有人诟病说这本书看完还是不知所云,那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就好了。


3. 多思


改变自己的思考方式,很难。甚至在你变化的过程中,你仍然察觉不到自己的变化。


但我想推荐你培养一个旁观者的视角。


除了书本上的、课堂上的知识之外,更多的学习机会是在你跟公司同事、跟其他优秀的人接触的场合。有没有试过,跳出事情本身、站在旁观者的视角去观察别人的表达和思考方式?养成这种微习惯,你会发现周围每个人都很有意思。


比方说你在开一个会,你只是众多参会者中的一员。你发言不多,是不是忍不住想开点小差搞点小动作?


不妨试着去观察下其他人吧,主持人怎么去组织一个会,别人怎么去表达他的观点。尤其是对于某些你钦佩的同事,更不能放过对她谈吐表达的观察了。


为什么有些人说起话来如沐春风、条理清晰,他在陈述这个事情的时候是怎么去分析和表达的,为什么他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她能从这几个角度去理解问题……


观察久了你会发现,日常中有很多思考和表达的微习惯都是可以去培养并反复练习的。


阿德勒心理学有个很经典的论点:


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经验本身”,而是“赋予经验的意义”。你对当前的经历赋予了什么样的意义,这直接决定了你的生活。


想了想,也许对于工作来说也是如此,尝试利用一切可以榨干价值的资源,去做一次次完整的复盘和推敲,然后发展长项、丰富视野,让自己变得更加精干。


学习究竟有什么用,当下的我还年轻,我没有发言权。按万维钢老师的话来说,


学习是为了让我们在冲动的时候多一分自由意志,两难的时候多一个视角,思考的时候多一种模型,决断的时候多一个选项。


简直不能更对。


今年已过大半,我对自己的期许依旧非常土气:不长胖头不秃,少玩手机多读书。希望接下来依然能靠很多的努力和一点运气去迎接如约而至的28岁。


不想晋级也好,想晋级但没通过也好,想晋级如愿通过了也好,无论你现在身处哪里,不要给自己设限,请保持一个学习的心态去持续修行,赋予你寻常的生活不一样的意义。


共勉之。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健壮的大姐姐(ID:is_strong),作者:林壮壮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