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载自“新华日报财经客户端”)
开篇语
新时代,制造业是推动工业化和现代化的主力军,更是强国梦的脊梁。
中国制造正从“制造”向“智造”再到“创造”转型升级。各行各业里,隐形冠军、单项冠军、专精特新层出不穷,越来越多的企业在破浪前行中迸发创新的力量。
今起,新华日报财经客户端推出特别策划——“了不起的制造”,深度对话行业翘楚,记录中国制造企业从追随、赶超到领先的发展之路。这条道路遍布荆棘,制造业的先行者们正以奋勇逐浪之姿、比肩云霄之势,开辟中国制造的“新境界”。
东四马大人胡同10号,这里是北京城中一隅,也是中国科学院的起点。
在这条小胡同里,中国科技发展的石子被投下,向着全中国激荡起一圈圈波澜。在学术研究领域,微电所、计算所、自动化所、物理所等科研院所的设立,进一步培养了科技领军人物和技术顶尖人才,同时也涌现出一批又一批的高科技创业者。
随着寒武纪、中科曙光等企业陆续进入资本市场,中科院的半导体势力在产业界崭露头角,并于数万企业的激烈竞争中突出重围,但这只是冰山一角。
芯长征,一家充满中科院基因的功率半导体器件开发商,正围绕工控、变频家电、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在功率芯片国产化的道路上砥砺前行。
芯长征董事长朱阳军
01转变:抓住微电子黄金十年,从科研人员到深耕产业
如果说蒸汽机释放了人类的生产力,电力则解决了人类基本的生活需求。然而,大部分电力无法直接使用,75%以上的电力需要由功率半导体器件进行变换以后才能供设备使用。当电力的应用覆盖整个人类社会,功率半导体器件成为了社会运行的“心脏”。
1987年,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以下简称“微电所”)正式启动功率器件研制。作为国内最早从事功率器件开发的研究机构之一,中科院凭借强大的科研团队和长期的积累,至今,在国内无出其右。
2011年起,朱阳军在微电所的支持下,尝试将科研产品市场化,同时担任企业职务和微电所一室副主任,以及“IGBT”项目组和“测试及可靠性”项目组负责人、学术带头人。在此期间,朱阳军还担任着中国物联网研究发展中心电力电子器件研发实验室主任;带领团队研制出我国首款6500V IGBT芯片,并先后攻克全电压系列芯片关键技术;承担多项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中科院重点项目等重要研究任务。
鼓励科研人员向企业家转变,将研究迈向应用,是科技成果转化落地的重要举措。但是,科研院所与企业毕竟是两条不同的道路,从科学家到企业家,要改变的不仅仅工作内容。
“坦白来说,转变非常得痛苦、也很艰难。纯技术研发具有很强的逻辑性,但市场化产品的研发却非常跳跃式,再加上从甲方到乙方身份上的巨大落差。在这条路上,有一些同伴重新回到了研究院,我们选择斩断后路,全力做好产业化。”朱阳军告诉新华日报财经客户端。
2014年,朱阳军正式离开微电所,投身功率半导体器件市场,并带领团队打造出了成熟的650V、1200V、1700V系列产品,并在3300V及以上超高压等级IGBT芯片上取得了重要突破。
彼时,国务院刚刚颁布了《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推进纲要》,中央以及地方政府纷纷牵头成立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拟拉动数万亿社会投资。中国微电子产业真正迎来快速发展的黄金十年。
2017年,朱阳军杀入创业场,成立贵州芯长征科技有限公司,主要从事新型功率半导体器件开发,以IGBT、Cool MOS、Trench MOS为主要产品。技术团队依托于中科院技术专家以及引进优秀的海外技术精英共同组成,具有专业的市场销售和运营管理团队。
随后,芯长征以贵州公司为母公司,在南京、北京、山东等地设立子公司。其中,南京芯长征科技有限公司作为研发主阵地,负责芯长征主要产品的开发工作;山东公司则专注于功率半导体器件封装的制造,其芯长征微电子制造项目为评为省级重点项目。
从芯片开发出发,芯长征正在逐步建立贯通芯片设计、制造工艺、封测、可靠性、应用等全产业的链条。
02成果:以功率半导体为突破口,抢滩碳化硅
在今年两会上,民进中央拟提交“关于推动中国功率半导体产业科学发展的提案”,更有代表提出“功率半导体将成为‘中国芯’的最好突破口 ”。
朱阳军告诉新华日报财经客户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国内芯片制造的工艺水平和国外基本处于同一技术代,而功率器件产业不仅具备了较稳定的产业基础、庞大的国内市场,也获得了越来越多资本的关注。”
当天时地利与人和都具备之时,国内功率半导体产业正进入弯道,而朱阳军凭借着对功率半导体器件领域的深入领域,超前捕捉到了行业的大势所在。
2019年,英飞凌、X-Fab、三菱、意法半导体等企业陆续宣布将进军碳化硅功率半导体市场,而芯长征团队从2014年开始,便与国内一些碳化硅的产线及终端客户合作申请了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据了解,截止今年上半年,芯长征的碳化硅产品已经开始批量生产。
为何能如此快地切入领先性产品?朱阳军表示,芯长征的产品研发策略主要分为三代,销售一代,储备一代,预研一代,以保证技术上的可持续发展,“正在处在销售一代的产品,很多是3到5年前开发出来,经过实验室的打磨和市场端的验证、完善,最终推出;而当下的技术开发,则是为了未来2到3年去做准备的,更有竞争力的产品。”
据介绍,芯长征工业级IGBT实现大规模量产,车规级IGBT成功流片并交付测试,并掌握第六代IGBT的器件结构,技术水平与英飞凌等国际企业处于同代;高端Cool MOS、SGT MOS、Trench MOS产品等接受定制化设计。
2019年,芯长征与大洋电机(002249)建立战略合作,并接受了大洋电机的B轮融资。
目前,大洋电机有两大支柱产业,一个是传统家电,另外一个是新能源汽车的布局。大洋电机的系统方案里大量依赖进口器件,因此选择芯长征这种拥有成熟新能源车规级模块、变频家电IPM模块和工业级模块的企业作为合作伙伴,以进一步发挥大洋电机在变频家电和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市场优势。
当下,国外巨头垄断国内90%以上的功率半导体器件市场。中国芯片的生存和发展,仿佛一条长征路。朱阳军说,“我们这一代人都有一个很大的使命,就是打破国外垄断,全面推动功率半导体器件、芯片的国产化。”
03来自投资人
资金是芯片开发的命脉。一方面,芯片的制造依赖良好的工业基础和尖端人才;另一方面,这也是一个需要大量资金持续投入的行业。
自成立起,芯长征受到了多方的关注,不仅与大洋电机确立战略合作,还与中科院创投、动平衡资本、临芯投资、达泰资本等多家专业投资机构签订了融资协议。
关于投资逻辑,动平衡资本先进制造投资总监罗鸣表示,芯片产业是国家的战略性产业,具有高度技术密集型特点,芯片公司的发展需要长期的技术及资源积累。
他告诉新华日报财经客户端,“芯长征是国内少数掌握从低压到高压多系列、多品类功率半导体器件设计及制造工艺的芯片公司,核心团队同时也具有广泛的行业资源。因此,我们在公司创业初期就对其进行了投资,助力企业进入高速发展的快车道。”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