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发布了文章《新国货:是退烧,而不是退潮》后,收到了很多新国货从业者、投资人还有消费者的反馈,有赞同、有补充,也有争论。于是,我们专门设立了“新国货来电”这一栏目,将这些声音发布出来。

  文 / 翁怡诺(弘章资本创始人)

“古典投资人”的机会来了

  2021年初的时候,经常要回答很多LP朋友的有关新品牌项目的问题。当时我说新品牌的收入规模天花板其实不高,未来能超过10亿收入的是非常少的,弘章认为2-3倍PS已经是我们估值容忍的底线了,因为我们看不到收入未来的高增长……

  当时,几乎所有投资圈的朋友都觉得弘章太保守了,甚至给我一个“古典投资派”的称号。

  我也欣然接受了“古典投资人”的说法,甚至有点深以为然的共鸣,一个成熟的“古典投资派”机构投资人的核心标志就是构建了一个稳定的“投资框架”,而这个框架是不会因为短期的市场情绪受到冲击的,简单说就是不会人云亦云,有自己清晰的定见和战略定力。

  我20多年的投资历史中有一种非常重要的经验,大部分超额收益都来自非共识,绝大部分的共识项目都偏向于平庸。

  巴菲特说过一句名言“别人恐惧我贪婪”,所以,2022年预计应该是我们弘章过去十年来最“贪婪”的投资大年,无论金额还是项目数量,过去积累的一系列好项目正好可以深度合作上。

  2020年很多原来主投TMT的基金兄弟们都开始涌入消费赛道,甚至于一位专门投平台的兄弟主动要和我们聊餐饮连锁,让我有点晕。

  那段时间涌入消费赛道的资金量非常大,而且投资出手的速度也非常快。所以,那时我特别怀念市场上资金少的时候,找项目投资是一种艺术,找人聊有谈恋爱的感觉,要谈好久才牵一下手。

  后来市场上资金多起来了,消费赛道慢慢热起来了,圈子里人越来越多,觉得新消费特别猛,之前投资互联网的GP,都认为消费是下一波“互联网”,这个非主流的战场开始炮火横飞,投资就像拿大炮轰,没有了“艺术感”。

  但2021年下半年开始,又是一个分水岭,很多媒体文章开始质疑现在大消费是不是不行了,很多“受伤”的GP兄弟们又转去投资硬科技和医疗,对新消费表示出无奈。对于这个问题,很多人有自己的视角,而我们弘章在一线的认知可能会更完整、更真实。

  大消费一直是一个包罗万象的超级赛道,既包含了基础消费品和可选消费品以及零售连锁、制造型供应链等多种生意模式,也包含了服务和科技融合的多种业务。

  而媒体上争论比较多的其实是所谓“新消费创业者”,特指品类创新的新消费品牌或者新的连锁业态品牌,总体上偏早期和电商流量依赖,也是创业者前仆后继的“入坑之地”。大消费二十多年历史总体呈现出先品牌崛起、后供应链崛起的长期特征,消费to C大概有十五年左右的好时光,消费to B的崛起大致也有十年以上的黄金时代。

  由于缺乏准确的定义和共识,大家说的“消费投资”根本上就不是同一件事,消费to C崛起的背后是新流量平台的快速崛起和迭代带来的品类升级机会,而消费to B崛起的动因是中国商业的连锁化率和标准化率都还很低,供应链端需求巨大,有壁垒优势的供应链和服务商往往有形成龙头企业的机会。

新消费创业者的“锚定”心态调整

  人类有个重要的思维方式叫锚定效应,也就是评估或者去理解某个事物,会先去找一个对标的锚定对象去研究,比如大家对估值的看法,对价值的看法往往都来自这种锚定效应。

  其实创业者既不需要悲观也不需要乐观,卖货的生意本质还是“古典”的收入利润现金流,但需要调整的是内心中的那个锚,快速回到以现金流经营为核心逻辑的状态。

  去年单月能够销售2000万,而今天只能销售200万/月,大家不要纠结在过去的增长幻象中,而应更加理性和务实地看待未来的趋势。

  我曾经和我们弘章投研营的同学说过,2021年初是历史上消费投融资最好的时代,没有之一。而今天一定不是历史上投融资最差的时代。

  创业者尽可能从现金流角度去筹划未来的战略,寻找到能够沉淀现金的方法论。电商流量红利是可以带来销售额,但离一个有价值的品牌还差很远,很多中低价位的品类增长其实主要的能力贡献权重是渠道和流量,并不是大家期待的品牌力。

  突破品类规模天花板的重要方法论是能够形成线下分销和经销网络,即是渠道下沉的能力。这个能力不是招聘几个电商运营的团队就可以获得的,分销建设能力需要非常独特的创始人“运营基因”。需要对下沉市场有深厚的理解,对经销商能够真正赋能,帮助他们做成销售规模。

  线下经营是非常辛苦而且琐碎的业务,我见过的新品牌创始人大多缺乏这种构建全国性经销商网络的能力。但这种能力是要突破流量瓶颈的新消费创始人不得不去探索的方向。毕竟真正的快消品牌是以渠道深度作为核心能力的判断标准。

重新定义消费,投资布局的进化路径

  大消费是一个非常庞大且多元的概念,但大消费领域从来没有被真正清晰地定义过,那我们弘章对消费的定义是什么?

  弘章投资把大消费投资分为四大块领域:

  第一领域是流量以及业态有关的类平台生意,零售、连锁、电商平台等;

  第二是商品型生意,包括知名品牌和优质供应链,我们把品牌和供应链是拆开的,有技术壁垒的OEM供应链制造也是很大的机遇;

  第三领域是To B端的消费科技与消费服务,往往是那些具有独特的技术壁垒以及服务能力提升运营效率,赋能企业打通并整合线下/线上运营体系的生意。一般来说服务业有很强的To B属性,市场空间和价值还很大;

  第四领域是消费医疗大健康,消费和大健康医疗的交集领域是缺乏深度挖掘的,有很多边缘领域的生意非常有价值。

  这就是流量、产品、服务的演化路径,过去十年来弘章的投资布局,就是按照这样的进化路径展开的。最初时弘章资本出名是投资布局中国零售连锁领域,并在中国的零售超市行业有很深的产业基础,在渠道端拥有很多的资源。跟线下的接触比较多,因此我们很喜欢连锁,有很强的开店认知。

  后来我们投资布局到了品牌端,品牌里面我们属于偏好强供应链流派的,弘章认为未来商业进化是具有“弱品牌”和“弱链接”特征的,投资选择并不会唯品牌论,我们在决策里更倾向于有科技壁垒的供应链,这是我们与很多其他投资机构的差异点。这里的供应链指的不是物流配送供应链,而是科技壁垒的生产供应链。

  近几年我们开始进一步投资布局消费科技和服务业,技术驱动的应用场景升级往往是很有需求的。我们已经看到一些非常独特商业模式的消费科技公司,能够实现非常好的利润和现金流。

长期价值创造,布局优质供应链的崛起

  站在最宏观的视角,过去的三十年中国在世界范围创造了什么价值?

  中国逐步形成了一个优质的超级供应链体系,是一个全球最具效率的工农业枢纽,形成中低高各种维度的超级供应链能力,成为世界的商品枢纽,这是中国和世界融合的重要方式和价值创造。对外就是近几年特别热的跨境出海,对内供应链对接了大量新涌现的品牌商,新品牌涌现的背后也是优质供应链崛起的主要原因。

  在十多年之前渠道流量、信息媒介都很集中,大部分人的媒介方式只有电视。但今天媒介是非常碎片化的,入口很多。然而现在供应链端出现集中化趋势,由于国家政策、环保要求,一些中小型工厂消亡了,而超级制造供应链崛起了。

  申洲国际就是一个服装领域的超级供应商。它的壁垒是什么?这种壁垒往往不是低价和规模效应。超级供应链就很柔性,能抗大流量冲击,它的周围有产业集群,它能组织整个生产供应链去为品牌方服务。很多品牌愿意和它合作,不是因为便宜,这恰恰就是一个壁垒非常高的事情。

  流量端和供应链端并不平衡匹配,这是个常态,电商起量工厂爆单,因为它无法在单位时间满足这么高的生产需求,这个难度是非常高的。从供应链的角度,最好是平滑柔性的,但规模又要能出量,这个是矛盾的。“超级”就是代表柔性能力,顶得住流量冲击,包括工艺材质、上游的研发上,这些构建了超级供应链概念的来源。

  超级供应链往往带有差异化的要素,甚至有些超级制造公司还能实现对上游的控制,比如调味品里的产品,调味品to B比to C大,to B占了65%。超级供应链企业往往在原料端已经进行控制了,比如某一种辣椒深加工,能控制上游农民的种植过程,这就形成了一个独特的壁垒。

  站在宏观视角看中国商业结构,中国的连锁化率比较低,标准化程度也比较低。伴随连锁化程度不断提升,供应链会提供更标准、更安全的食品,这样品质才会有保证。所以越是连锁化,就会越依赖供应链,比如海底捞的背后有上千的供应商在服务,它构建了整个生态,消费者端体验到的之所以如此丰富,正是背后有很多供应链在发生作用。

投资于创新变化VS挖掘隐形冠军

  我们弘章对周期很敏感,包括经济周期、政策周期,比如医药、教育受政策周期影响比较大。我们喜欢市场化决定的生意和行业,衣食住行用里的“吃和用”是我们过去布局投资的主要领域。我们认为基础的商业才会长久,弘章喜欢投基础的、民生的、长期的。

  我经常要问投资团队站在未来十年时间,要投的这个品类和生意还在不在?一个生意为消费者创造什么价值?我们支持的这个事业的底层意义是解决了什么级别的消费者需求?

  弘章的投资主线就关注两件事:“投资于创新变化”以及“挖掘隐形冠军”。这两种策略本身就是消费投资资产类别的核心特点,“正合奇胜”是一种代表攻守兼备的投资策略,也是消费领域投资的魅力所在。隐形冠军挖掘是正合之道,创新变化布局是出奇之路。

  一是“创新变化布局”,这是关注于变化,新人群、新消费、新业态、新技术,中国消费永远不缺变化,永远在迭代,人的需求在变化,品牌也会有迭代的逻辑。

  二是“隐形冠军的挖掘”,这是我们认为在中国更大的投资机会,中国这么大的内需底层,这么大的下沉市场,会有很多隐形冠军是不融资的,但大部分投资人不知道它在哪里。

  投资于变化和隐形冠军,在底层逻辑上并不矛盾,其实是一体两面。这个阶段投资中性价比最高的就是找隐形冠军。做这件事是有壁垒的,如果你在产业里扎得不够深,是找不到隐形冠军的。但这些做到一定规模且有良好成长性的消费企业并不缺钱,大部分投资机构往往没有充足的理由说服企业接受投资。

  怎么能把钱给不缺钱的人,是投资的核心竞争力。我们的标准是“优先把钱给不缺钱的人”。那如何把钱给到不缺钱的人,这就需要长期在产业里面浸泡,花大力气去研究,做足够垂直的事情,就要比所有的综合性基金更加垂直,产业视角更加深入,朋友圈也应该比别人的更广更深入,并给予企业更大的价值创造,这就是我们弘章的核心竞争力。

  弘章非常愿意支持这些隐形冠军,它们很多不在融资市场上,所以很多项目是我们弘章独家投的,而且估值也比较合理。我们最喜欢的项目是不需要A、B、C、D轮,而我们恰恰就是进入那唯一一轮的投资方。消费领域优秀企业大部分本身不缺钱,所以不需要这么多融资轮次。

追求美好生活,需求支撑长牛板块

  站在二十年维度上,消费在中国一直是稳定发展的,总有好公司出来。所以消费类项目显得没有那么“快”,但拉长时间跨度看消费类的好公司,它是非常持续增长的,而且可以走得很远,需要我们有长期价值投资的耐心。

  而有些平台型的生意,是会在短时间吃完未来的增长。所以媒体上觉得消费投资有冷到热、热到冷的过程,但站在产业角度我们觉得并不明显。大消费不一定会爆,但一直都在稳定发展。如果一个生意短时间跑得很快,往往也会掉得很快。而大消费就是那个起得很慢但持续增长的长期好生意。

  疫情带来的商业萧条、超级通胀周期下的原材料大幅度涨价、消费者购买意愿下降等等因素都造成了企业发展过程中的艰难险阻。身处困境的创始人、新下岗的员工、价值损失的股东投资人,无法结账的上下游供应商,还有愕然的消费者。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不是所有人都能顺利地走到下一个阶段,变化注定会淘汰一批熬不住的企业,混乱是一个长期的状态,能用穿越周期的思考力逆向布局,才会成就下一个“煎熬出来”的伟大前行者。

  目前明显看到大部分基金对大消费领域开始回避,市场情绪比较低迷,但中国是超级叠层社会,对于做消费的同行来说,这是一个非常美好的市场,大家都能够在如此复杂的人群结构、不同的消费体系里面寻找到自己的定位。面对突变的困局和破裂的商业模式,另外一方面也意味着更多的机会,消费投资才是不确定下最好的防御性配置。

  不论时代如何变化,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向往始终不变,消费行业背后有长期存在的需求支撑,因此也是“长牛”板块。

  未来弘章依旧会专注在消费上,以及延伸出去的“消费PLUS”,我们对于逆向市场非常敏感,这将是最好的投资布局的时间。更重要的是那些优秀的企业,往往都是通过逆势的时候反向扩张成功的。所以我们对当下的消费投资机会反而很乐观,项目估值都很理性,预计今后几年将是弘章资本成立以来,无论投资金额、投资项目数都是最多的时代。我们一直擅长在逆势中成长,为LP追逐性价比高的风险调整后收益。

  我们有清晰的战略定力,完善的投资框架,长期支持的产业资本伙伴,赋能企业的方法论和工具,在这个被大部分人看冷甚至看空的时候,我们会非常坚定地看到机会,会更加“贪婪”。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