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起来司空见惯的便利店,还真能掀起一小股市场波澜。3月18日,知名便利店罗森在深圳开业,迎来了很多人的追捧,社交平台上有人感慨,“有美食博主凌晨5点去探店,太卷了 ” 。罗森此前收购了天虹旗下的微喔便利店,未来规划到2025年在中国开出1万家罗森便利店。
根据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刚刚发布的《2021-2022年中国便利店行业发展状况及消费行为监测报告》,中国便利店行业市场规模逐年增长,预计2023年将达3566亿元,门店数量将达18.5万家。可以说,主要城市乃至县城里,几乎每条街就会看到不同品牌的便利店——我们真的容得下这么多的便利店吗?
小卖部转为便利店,品牌连锁化趋势明显
国人对于便利店的印象主要是“7-ELEVEN”“全家”等。罗森是日本三大便利店品牌之一,此前在珠三角范围内,罗森门店数量为零,远不如主要竞争对手“7-ELEVEN”“全家”。2021年12月,罗森花了3.1亿元收购了天虹旗下微喔便利店百分之百的股权,从而切入了华南市场。据媒体公开报道,罗森拟将区域总部设在广州黄埔,已经启动了相关投资布局。
从手法看,罗森主要通过收购方式实现扩张。过去两三年间,罗森相继在全国范围内收购了多个品牌的便利店,包括四川的“WOWO便利”以及华东、重庆等地的便利店。2021年罗森平均每月新增约100家门店,门店总数已经接近5000家。未来到2025年,罗森有望在中国开出1万家便利店。
与罗森相比,本土的美宜佳便利店在过去两三年几乎在全国范围内掀起“开店狂潮”,甚至在很多县城都出现了美宜佳的身影。加盟是美宜佳实现扩张的重要方式。很多社区当中的小卖部,一夜之间就变成了美宜佳。2021年12月,美宜佳宣布旗下门店突破了2.6万家。
此外,除了知名的7-ELEVEN、全家等便利店之外,街头随处可见便利蜂、Today、邻家等连锁便利店,就连京东便利店、苏宁小店、天猫小店等都涌向了大街小巷。国内便利店比例之高,颇有一种“三步一岗,五步一哨”的感觉。
如此众多的便利店涌现出来,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品牌化、连锁化是便利店最显著的两大趋势。一方面,中国出台多项政策,支持中国连锁便利店发展,如发布了《关于开展便利店品牌化连锁化三年行动的通知》,北京方面在2019年就出台相关措施,鼓励打造“一刻钟便民生活服务圈”,其中就有品牌便利店;另一方面,连锁便利店行业在供应链、管理和口碑等方面具备优势,能够降低便利店经营成本,提高便利店的运营效率。
从发展速度看,便利店近年的发展增速远高于大卖场、百货商场等业态。不过,从总体看,我国便利店的连锁化水平还不够高,近几年快速实现连锁化扩张只能说是一个开始。好在国内传统上在社区之中有着很多小卖部,社区小店比比皆是。将这些小卖部逐步统一起来,形成各个品牌的便利店,就有望逐步实现品牌化扩张。
品牌便利店普遍采取直营、特许经营、区域授权等多种方式,渗透到多级市场。从实际需求看,国内便利店市场仍然有着巨大的扩容空间。
物美价廉才是硬道理,差异化手段打造“真便利”
对于便利店,众多国内消费者第一直觉往往是“贵”。艾媒咨询的调研数据显示,中国消费者对便利店的商品质量最为满意,对商品价格最不满意。
或许,这要从便利店兴起的背景说起。便利店最初起源于美国,当超市越来越大型化并且布局到郊外之后,便利店填补了城区当中的零售空白点。由于城区租金、出货成本等问题,便利店往往比远在郊外的大型超市更贵一些。比如一瓶500毫升的水,可能在超市里卖不超过2块钱,但是便利店就可能要卖到3块钱。这一点国外消费者往往能够接受,但在国内,绝大多数国人习惯于物美价廉的小卖部,还是会感觉“贵”。
基于国情因素,众多便利店不断在搞促销,比如买一送一、第二瓶半价等等。往往在这个时候,便利店才能显示出“没那么贵”的印象——这提示出,商家可发展“特惠版”便利店品牌,提升消费者对便利店商品价格的满意度,从而提升品牌竞争力。
实际上,便利店更多地应当在“便利”二字下功夫。
首先在品类上,在“7-ELEVEN”“全家”“罗森”等便利店中,消费者从早到晚都可以吃到盒装三餐,另外还有零食、饮料、报纸、杂志,以及内衣内裤或者轻便的家居生活用品等等;其次在营业时间上,24小时营业服务贴心解决消费者在夜间的需求,罗森便利店保持着“全年无休、24小时营业”的特点;最后在服务体验上,如今的便利店不断增加购物休闲体验,一两年前全家便利店开始售卖各种快餐,并且开辟了用餐区、休闲区等,增加消费者现场体验,便利店就像一个“休闲驿站”。
如今便利店模式已经成为消费者常态化生活方式之一。根据艾媒咨询的调研数据,一线城市的年轻人是便利店最高频的消费者。一线城市消费者去便利店日均一次及以上,比例达25.5%,超五成青年群体(22-40岁)在便利店每周消费多次。
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便利店配套齐全的产品和便民服务,一定程度满足了人们的多时段、多场景的需求,符合一线城市消费者快节奏的生活方式。
艾媒调研数据同时还显示,71.1%中国消费者到便利店主要购买休闲食品,其次是乳制品、日用品和现制食品。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便利店商家可根据消费者偏好的商品品类,突出陈列并做好库存管理,激起消费者购物欲望,提升便利店销售额。
如何才能不关店?精细化运营考验便利店内功
如此庞大的便利店规模,并且在全国遍地开花,一个最令人担忧之处就是,便利店能否实现较好的盈利?根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发布的《2021中国城市便利店指数》,国内一线城市便利店发展空间普遍较低:上海为一线城市中的最低,增长率仅为0.31%;广州其次余增长率为0.62%;深圳为1.82%,北京最高,为5.78%。
这显现出,国内便利店逐渐走向饱和。别看罗森去年开始不断扩张,在2014年前后,罗森也出现过较大范围的关店潮。当时在上海,罗森门店数量一度缩减到200家。
艾媒咨询的投融资数据也显示,中国便利店行业的投融资金额逐年上涨,但投融资数量在2017年到达高峰后连续下滑。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2017年众多便利店品牌得到融资,如神奇屋、在楼下、惠下单等,但随着便利店行业竞争加剧,融资数量减少,资本逐步向头部企业倾斜。
在如今房租相对较高的大背景下,如何精细化运营,是便利店最大的考验。来自便利店自身的运营挑战和来自外部的新兴无人零售店的挑战,是目前便利店行业需要跨过的两大门槛。
1、自身原因:便利店的运营挑战
便利店自身的运营挑战因素主要是高房租和经营不善。罗森当年在上海的关店就涉及到这两大因素,直到2020年首次在中国实现全年盈利。如果连锁门店持续扩张,选址不利,成本控制不严,内部管理不善,都有可能无法坚持开下去,造成关店潮。事实上在一些区域,很多知名品牌的连锁门店也是开了又关、关了又开,品牌方不断对于选址开店和运营做出调整。
目前,除美宜佳、全家、7-ELEVEN、罗森以及“石油系”的昆仑好客和易捷推进全国门店布局外,大部分连锁便利店品牌都以城市或省份为发展中心,实行区域性的便利店门店分布发展模式。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以区域为中心的便利店品牌经营模式,易于提升该区域消费者对该品牌便利店的信任度,形成一定区域内的便利店品牌经营优势。
2、外部原因:无人零售店的挑战
来自外部的挑战因素则是当前非常流行的无人零售店。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移动支付等新兴技术的发展,无人零售便利店的技术愈发成熟。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无人零售作为新零售行业的新业态,一方面,能够节省人力成本;另一方面,能够渗透到全时段的消费场景中,具备一定的发展潜力。
当然,无人零售店目前正在起步阶段,远未走向成熟。便利店如何与无人售货相结合,发挥线上线下的融合效益,既能提供完善的商品,又能满足消费者期待的送货到家等服务,这是摆在经营者面前如何走向未来的课题。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