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国盛证券 /余平)

  第一、长期:无论是国家层面发展军事装备的长期确定性,还是产业层面中国制造开始向如大飞机、航空发动机等产业发展、升级,这都将给我国军工企业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期。

  1、军工成为国家“必选消费行业”:俄乌战争带来最清晰的认知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大国博弈下发展国防军工的必要性、长期确定性凸显,长期也将超GDP增速。我国以“到2035年基本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建设世界一流军队”为长期发展目标,但当前军事装备与美对标差距仍然很大:根据《WorldAirForce2022》,中国三代与四代战机占美军的24%左右;根据GlobalFirePower、CMPR数据,中国拥有航母2艘而美拥有11艘,核潜艇15艘而美拥有68艘等,装备补缺口任重道远。正如国防部新闻发言人所述,“我国国防实力与之相比还不匹配,与我国国际地位和安全战略需求还不相适应”。为实现本世纪中叶建设世界一流军队目标,则军费占GDP应向美看齐(根据SIPRI,2020年中、美分别是1.75%、3.74%),那么预计未来30年我国军费增速将超过GDP增速,其背后的产业逻辑一是装备补缺口,二是军事对抗牵引新装备持续迭代。

  2、中国制造业向“大飞机、航空发动机”产业升级,军民融合式发展给军工企业带来巨大发展机遇期。由于军民技术通用性,军用技术也多与战略新兴产业密切相关,一旦实现整体突破则牵引万亿级民用产业,如大飞机、航空发动机、卫星互联网、全电推舰船等产业,这也是中国制造业向高端产业升级的方向,也孕育着巨大的市场空间。典型如航空发动机产业相关企业,我们预计“十四五”迎来军用航发的爆发,“十五五”将迎来商用航发的爆发,军民融合式发展持续成长动力强劲。

  第二、中期:2027年实现建军百年奋斗目标,驱动武器装备快速放量,重点方向:

  导弹、航空发动机、先进战机、全电推舰船、无人机等。

  1、中期角度军工产业快速增长的确定性十分突出,2021H1主机厂大额预收款直接锁定未来3~5年大单,产能加速后续仍可追加订单。到2027年装备持续放量有两大逻辑支撑,一是国防政策由“强军目标稳步推进”转变为“全面备战能力建设”,二是主战装备由“科研、定型”进入“批产列装”。而且,全面备战意味着需求不愁,产能释放后武器装备或迎多批次放量。

  军工长期成长模式:1)提供底层的材料、芯片、核心设备(如电机)等产品的企业,能够在不断迭代出新的武器装备、军与民方向等可以持续渗透列装,又或者是平台型企业能够不断丰富产品线;2)拥有垄断性产品地位的主机厂、核心分系统或者设备供应商,下游涉及多个储备型号带来持续增长动力。

  “赛道+卡位”选企业:在持续增长的赛道上,比如发动机、军机+无人机、国防信息化、新兴装备等,选择具有高壁垒、高增长、且治理结构好或向好的核心资产。

  1、长赛道上拥有核心卡位的企业:紫光国微、抚顺特钢、湘电股份、菲利华、中航高科。

  2、平台型企业,产品布局持续丰富,或者军民融合式发展打开成长空间:振华科技、钢研高纳、西部超导、中航光电、中航重机、派克新材、航宇科技、宝钛股份。

  3、拥有垄断性产业地位军工主机厂或分系统商:航发动力、中航沈飞、航发控制、中航西飞、洪都航空。

  4、2022年是国企三年行动的最后一年,国企改革可以组合式布局:国睿科技、东信和平、天奥电子、航天机电、航天电器、中国海防等。

  风险提示:军工产业链交付、扩产释放低于市场预期、大宗原材料价格上涨影响中游制造利润。

  市场回顾:

  上周,新材料板块下跌1.70%,同期沪深300指数下跌0.94%,新材料板块落后大盘0.76个百分点。个股方面,板块中98只个股中有32只上涨,跑赢大盘的有42只股票。涨幅前五的分别是容大感光(22.21%)、江化微(16.70%)、*ST星星(7.69%)、双星新材(6.19%)、昊华科技(6.08%);跌幅前五的分别是光威复材(-9.33%)、海优新材(-9.22%)、金丹科技(-8.91%)、宏昌电子(-7.17%)、三友化工(-6.92%)。

  行业热点:

  碳纤维:近日,中简科技发布了关于签订重大销售合同的公告,公司与客户A就碳纤维、碳纤维织物等标的签订了总金额约21.69亿元的销售合同,合同履行期限为2022-2023年。公司本次所签订的订单占公司最近一个会计年度经审计的营业收入的556.94%,经评估,公司已具备履行合同所需的业务资质、技术实力和生产能力。此前,光威复材也于2021年末公告了与下游客户签订总金额超20亿元的销售订单。近年,我国高端碳纤维及织物生产企业接连斩获大额订单,一方面表明了碳纤维复合材料在航空航天、新能源等领域的应用比例不断提升,下游需求旺盛;同时也说明了我国碳纤维产业正在高速发展,国产碳纤维产品正逐渐趋于成熟化、高端化,在下游行业中的市场份额也在随之提升,相关龙头企业的营收及盈利能力也有望逐级改善。建议关注相关龙头企业。

  半导体材料:3月16日晚,日本本州东岸近海接连发生地震,且均在5.5级以上,引发福岛、东京等多地停电,部分地区甚至发布了海啸警报。日本强震导致再次半导体产业受到重创,多家半导体生产企业相继宣布停工,包括硅片、光刻胶生产商信越化学、芯片厂商瑞萨电子以及东芝、索尼等多家企业的部分半导体相关工厂均先后出现了停电、停工的现象。且一旦工厂停产,需要经过检查生产设备是否受损、确保安全后方可恢复生产,完全恢复正常生产所需的时间仍不确定。参考此前多次日本地震对半导体及下游产业的影响,日本半导体产业阶段性停产不仅是对于日本本土企业的冲击,更是会对全球半导体产业链以及汽车电子产业产生影响,全球或将再度面临“缺芯”的困境。在自然灾害频发、全球疫情局面仍不容乐观的当下,反复的“缺芯”将加速推动我国半导体及上游材料产业的发展,建议关注相关龙头企业。

  风险因素:下游需求不及预期;核心材料国产替代化进程不及预期;在建产能建设进度不及预期;原材料价格大幅波动。

  新能源车需求向好消化成本传导,市场需求乃是成本传导的根本支撑因素

  特斯拉、比亚迪、小鹏、哪吒等车企近日上调部分新能源车型价格,主要系芯片短缺、锂电等原材料价格上涨及补贴退坡影响,但并未反噬下游需求。1)新能源车市场处于蓬勃发展激烈竞争阶段,车企首要目标是保障供应链且抢占份额,单一环节成本上升并未影响车型推出和整体市场需求2)据海外锂企21Q4业绩得锂价距现行市价仍有较大差距,反映出头部电池厂车厂锂成本仍有优势3)锂价上涨已逐步向产业链中下游传导,电池厂成本压力已陆续通过与车厂协商价格且进一步传导至终端,而1-2月国内新能源车销量达76.5万辆,同比增长154.7%,展现出新能源车受市场化驱动后产品力强势支撑消费需求,逐步消除市场由于补贴退坡和涨价对于订单与交付的担忧,市场需求乃是成本传导的根本支撑因素。

  市场机制供需决定锂价趋势,需求结构和成长支撑锂价高位持续性,业绩显著

  在价格变化、成本传导的过程中,市场机制背景下供需关系才是锂价的决定性因素。

  锂行业历史上两轮大周期主要是下游消费产品应用推动的,自2020年三季度以来,新能源车产业链爆发以及未来储能高容量市场需求下,随着锂需求结构和增长逻辑的变化,锂行业将展现出由新能源大发展支撑的强成长性。支撑本轮锂价上涨基本面核心在于需求端结构改变和成长逻辑显著,锂供给或成为中下游产能释放决定因素,锂价高位持续性有坚实基本面支撑,利润上移。

  行政协调加速锂资源开发保障产业链安全

  工信部同发改委等召开锂行业座谈会,要求产业链上下游加强供需对接,协力形成长期、稳定的战略协作关系,共同引导锂盐价格理性回归。行政协调各环节加快国内锂资源开发,保障锂资源供应充分遵循市场规律,从市场机制上保证供应链安全的同时加强产业竞争力,更好支撑我国新能源汽车这一战略性新兴产业健康发展。

  投资建议:三条主线:一产能释放、成本压力缓解毛利回升电池厂:宁德时代、亿纬锂能、国轩高科、孚能科技等;二受供需支撑锂价高位有望实现超额利润的锂资源公司。

  风险提示:新能源汽车发展不及预期;相关技术出现颠覆性突破;下游需求不及预期;产品价格下降超预期;原材料价格波动。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