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世界移动通信大会(MWC25)的召开,标志着5G与人工智能(AI)的深度融合已从技术愿景迈入大规模商用阶段。随着5G-A(5.5G)技术的标准化落地与AI算法的持续迭代,通信网络正从“连接工具”进化为“智能中枢”,推动社会生产力与生活模式的全面重构。
当前,5G-A的商用化进程显著提速。自2024年R18标准冻结以来,全球运营商加速推进网络升级,中国三大电信运营商在MWC25上展示了多项突破性成果。例如,中国电信推出全域覆盖的5G-A网络,通过毫米波技术实现无人机物流的毫米级精准管控;中国移动则发布“星罗算力网络”,结合无线AI技术将用户体验优化效率提升40%。硬件层面,联发科、高通等企业推出支持更高频段与智能天线的调制解调器,传输速率突破12Gbps,为工业互联网、低空经济等场景提供底层支撑。与此同时,6G研发已从理论探索转向原型验证,华为的“空地一体”网络架构与爱立信的太赫兹通信技术,正为未来全息通信与元宇宙级体验铺路。
AI技术的深度渗透,则让通信网络具备了“自主思考”的能力。运营商自研的大模型成为行业焦点:中国电信的“星辰大模型”衍生出工业节能、应急监测等垂直应用;中国移动的“九天大模型”通过智慧网络孪生平台优化资源配置;中国联通则推出融合生成式AI的文创终端,实现IP与技术的跨界创新。华为升级的通信大模型与“AI-Centric Network”解决方案,进一步将AI嵌入网络规划与运维,使基站能效提升30%,故障预测准确率达95%以上。这种智能化不仅限于后台,更延伸至消费端——AI手机、PC与智能眼镜通过本地化模型实现实时翻译、影像优化等功能,重构人机交互逻辑。
二者的协同效应正催生全新业态。华为推出的AI-Centric 5.5G解决方案,通过低时延、高带宽网络显著提升AI应用的响应速度与稳定性;中兴通讯与中国移动合作的“通感算智”技术,则实现全场景“零功耗”连接,推动物联网向更节能的方向演进。国际组织如GTI发起的“5G-A×AI百大商用计划”,旨在全球范围内打造100个标杆项目,加速技术融合的规模化落地。这种“网络即服务”的模式,使企业能按需调用AI算力与通信资源,例如远程医疗中,5G-A保障高清影像实时传输,AI辅助诊断系统则提供即时分析,大幅提升救治效率。
展望未来,5G与AI的融合将突破技术边界,向更广泛的社会维度延伸。中国移动研究院院长黄宇红指出,这种融合不仅是技术迭代,更是“社会生产力的重构”。从智能制造到智慧城市,从低空物流到元宇宙社交,智能通信网络将成为数字社会的核心动脉,而AI则是赋予其“生命”的神经网络。在这一进程中,如何平衡效率与隐私、创新与伦理,将是技术普惠的关键课题。但毋庸置疑的是,5G+AI的化学反应,已为人类打开了一扇通向万物智联的新大门。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