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的数字化转型,不得不为,不能不为。”7月2日,在四十人高级金融学院与金融城推出的第三届“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领军人才培养计划的开学典礼上,中国银行原行长李礼辉精炼地概括了四个“不能不”——数字化金融普惠不能不做、金融科技投入不能不花、去中心化金融不能不防、数字货币主权不能不守。李礼辉行长展望了数字化金融普惠的前景,剖析了小型金融机构的金融科技投入策略,阐释了去中心化金融的风险与机遇,并预测了数字人民币对金融生态可能带来的影响。他认为,小型金融机构在金融科技创新方面,如果独立建设技术平台,独立开发系统,投入产出比可能偏低,经济上未必可行。可从两个维度破局:一是共建金融科技联合中心;二是与有实力的科技企业深度合作。

  以下为李礼辉行长的致辞全文。

  商业银行不能不为的数字化转型

  文 | 李礼辉

图片

中国银行原行长  李礼辉

  第三届“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领军人才培养计划今天在这里举行开学典礼。让我这个退了休的金融工作者感到特别高兴的是,这个学习计划积聚了一批又一批年轻、朝气蓬勃的金融人才,预示着我国金融业更加辉煌的未来。

  技术创新正在更加广泛地应用于经济金融领域,金融业的服务模式、管理模式和商业模式的变化更加深刻。颇有“颠覆性”意味的是,拥有算力优势和数据资源优势的金融科技平台和数字化金融机构,在银行业、保险业市场上横冲直撞,急速扩张;而那些囿于传统模式的金融机构被迫应战,难免左支右绌。商业银行的数字化转型,不得不为,不能不为。

  不能不做的数字化金融普惠

  波士顿咨询公司5年前测算信用体系的覆盖率,美国高达92%,中国只有35%。原因在于我国信用体系落后,长尾客户即多数中小微企业的商业行为湮没在市场的海洋里没有信用标记,无法积累信用,也就不能产生信用的正价值。

  2016年,大数据技术开始应用于建立数字信任,蚂蚁金服和网商银行领跑,越来越多的科技平台、金融机构跟进,推出了基于大数据技术的信用服务,通过数据挖掘发现信用,发掘信用价值,推进信用普及。

  与此同时,区块链可以建立一种“技术背书”的信任机制,通过数学方法解决信任问题,以算法程序表达规则,只要信任共同的算法程序就可以建立互信。

  我们看到,集成应用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数字化技术,可以建立数字信任机制。数字信任的价值,一是在信任薄弱的环境中形成可信任的纽带,节约信用形成所需的时间和成本,加持商业信用;二是在广域高速的网络中建立可信的认证工具,提高物联网的效率和可靠性。

  普惠金融是我国的主导性金融政策之一。数字信任的主要优势是高效率、低成本的普惠性。2020年末,我国小微企业续贷余额2.25万亿元,同比增长56.41%。

  国际评级机构穆迪和标准普尔2019年分别授予微众银行较高的信用评级。这家成立6年的银行,有效客户数超过1亿,核心财务指标良好,市场竞争力超越多数商业银行。其外在因素是国家的监管政策环境和腾讯系的数据资源支持,内在因素则是,银行集成应用数字技术,建立可控可信、可支撑亿量级客户和高并发交易的核心系统,具备强大的获客能力和风险管理能力,形成数字化普惠金融竞争优势。

  不能不花的金融科技投入

  传统的集中式信息技术架构的安全性和稳定性较佳,但扩展性能和更新性能较弱。近些年,金融机构开始将集中式架构转变为集中式+分布式+数据云的架构,推进以金融服务效率为重心的数字化流程再造。

  金融科技需要大投入。金融信息科技投入包括电子设备和软件采购、基础设施建设、系统运营维护、信息科技人力资源支出、信息科技咨询等。

  2020年银行业信息科技总投入2078亿元,同比增长20%。6大银行科技投入956.86亿元,比上年增长33.6%;科技投入占营业收入的平均比例达2.82%,比上年提高0.47个百分点。招商银行2020年信息科技投入119.12亿元,同比增长27.25%;占营业收入的比例4.45%,居股份制银行之首,同比提高0.73个百分点。

  大银行资金雄厚,有能力开发和运维独立的信科系统。

  工商银行打造“主机+开放平台”双核心IT架构,将90%以上的应用系统部署在开放平台,建设完整的账户、客户、核算等基础业务支撑体系,形成基于大中心+分布式+云平台的核心业务处理能力。

  平安集团的核心架构包括底层数据平台、算法工具平台、模型产品平台、业务方案平台,可以对1.7万个分支机构及其数亿客户的所有数据进行自动化采集、整合、挖掘和应用,运用AI技术建立产品、服务和风险控制中台。

  建设银行数据中台实现统一的数据规范、统一的数据模型、统一的数据服务、统一的数据视图、统一的数据管理。建设银行与百度合作,利用百度的AI技术、基础设施与运营能力,进行智能化全面升级,通过AI技术赋能,更加准确地触达客户、理解客户,提高客户留存率与客户活跃度。

  小型金融机构业务规模较小,在金融科技创新方面,既不可能像微众银行那样获得股东的资本扶持和数据资源支持,也不可能像大中型商业银行那样安排大量的金融科技投入,如果独立建设技术平台,独立开发系统,投入产出比可能偏低,经济上未必可行。应该从实际出发,尊重市场机制和科技规律,探索合适的金融科技创新之路。

  一是共建金融科技联合中心。集合资本力量和科技力量,引进具有技术实力和资本实力的投资者,统一负责金融科技研发、运行和维护,建成金融机构互联互通的金融科技平台,实现信息共享、产品共享、服务共享,提供更高效率的金融服务,提高金融机构的获客能力和管理能力。

  二是与有实力的科技企业深度合作。这几年,国内出现一种新的科技合作商业模式,科创企业开发的科技平台和应用系统提供给金融机构使用,金融机构不必承担金融科技创新的投入和成本;金融机构应用科创企业提供的技术平台和应用系统创造的新增业务和新增收入,科创企业按一定的比例分享。采用这种商业模式,重要的是选择合适的合作伙伴。‘’  

       不能不防的去中心化金融

  采用对等网络、智能合约、分布式账本等技术,去中心化金融工具可以建立自动做市、自动清算机制,形成去中介的金融体系。

  近5年,去中心化金融急速膨胀。2021年5月初,根据Coingecko的数据,由于虛拟货币价格冲高,全球虚拟货币总市值一度高达2.55万亿美元,超过美联储经济数据库4月29日公布的2.15万亿元的美元流通量。

  在去中心化金融领域,以太坊试图建立优势。高盛的报告认为,以太坊系统支持智能合约,可以在去中心化的账本上安全地、私密地存储几乎任何信息,包括资产所有权、医疗档案、知识产权等个人数据,因此有潜力成为可信赖信息的交易市场;目前全球大多数去中心化金融应用都建立在以太坊网络上,考虑到具体用途、用户基数、技术迭代速度等因素,以太坊有可能取代比特币成为主流的加密货币。

  我国法律禁止非法集资和非法金融交易,目的是维护金融市场稳定,保护投资者利益,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2017年9月,人民银行等7部委发布公告,认定ICO属于非法集资行为,叫停虚拟货币发行融资活动,禁止融资交易平台从事虚拟货币的买卖、定价、信息中介等服务。2021年5月,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银行业协会、支付清算协会联合发布公告,明确金融机构、支付机构不得用虛拟货币为产品和服务定价,不得为虚拟货币相关业务活动提供服务。

  美国对去中心化金融小开放、严监管。2019年开放比特币期货交易。2020年10月,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FTC对虛拟货币衍生交易平台 BitMEX的所有者提起诉讼,指控BitMEX属于未经注册的交易平台,指控 BitMEX负责人违反CFTC的规则,BitMEX的CT0被逮捕。

  去中心化金融是否会进入大众化的经济生活场景?

  我认为,这取决于3个关键因素:

  1)公有区块链底层技术创新能否突破规模化可靠应用的瓶颈;

  2)虚拟货币能否形成独立于价格之外的真实经济用途;

  3)主要经济体的金融监管立场和政策。

  投资有风险,投机有大风险,不受监管的去中心化金融交易有更大的风险。

  不能不守的数字货币主权

  我国的法定数字货币或中央银行数字货币称为“数字人民币”。数字人民币采用间接发行模式和央行中心管理模式,以保证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可靠性,保证货币调控的效率。采用“账户松耦合”加数字钱包的方式,可以脱离银行账户实现端对端的价值转移,减轻交易环节对金融中介的依赖,并且实现可控匿名支付

  数字人民币将改变支付市场的格局。在法定的货币形态中增加数字人民币,在市场化支付工具主导的零售市场中增加官方的支付工具。

  数字人民币也将改变银行业竞争的格局。央行数字货币技术上可以脱离网络、脱离银行、脱离账户执行价值转移。这将导致银行账户“松绑”。金融消费者一旦减少了对银行账户的依赖,就可以更加自由地选择金融服务和金融机构,金融竞争将更加充分。

  在国际货币体系的变局中,我们需要特别关注美国的数字美元战略选择。Facebook主导的Libra/Diem,由于创始机构拥有20多亿全球用户基础,一旦获得西方国家的市场准入,就可能迅速发展成为全球性的超主权数字货币。

  一是可能冲击主权货币地位。一些国家遭遇经济波折时,本国法定货币失去国民的信任,就可能被超主权数字货币所取代,形成超越货币主权的货币替代。

  二是可能形成超越商业银行的金融独角兽。Libra/Diem一旦建成覆盖全球的金融基础设施,就可以从支付清算入手,逐步进入储蓄、融资、投资、保险、资产交易等领域,成为跨国金融独角兽。

  三是可能强化美元货币霸权地位。美国的国家实力领先世界, Libra/Diem主要挂钩美元,或将成为数字经济时代美国推进货币霸权的工具,可能排斥数字人民币进入国际市场。

  注目本土,我们的科技创新成就可圈可点;展望全球,我们面对的地域竞争可思可虑。面向未来,我们应该致力于建立面对全球的数字化金融优势。我们相信,在座的各位,一定会为我国金融业的创新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