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亚马逊宣布将在旗下的升级版语音助手Alexa+引入广告机制。这一消息引发广泛讨论,用户不仅要为订阅服务付费,还将面对内置广告,这种“双重收费”模式让人不禁质疑亚马逊的所作所为。
Alexa+的推出,原本是为了提供更智能的语音交互体验,包括更精准的语音识别、个性化推荐以及更强的第三方设备兼容性。可在加入广告后,用户可能会在使用过程中听到品牌推广的内容,比如在查询天气或播放音乐时插入广告等。
这种模式在免费服务中较为常见,但Alexa+的用户本就是付费用户,可还是被迫要接受这种广告骚扰,这显然打破了传统订阅服务的预期。为什么亚马逊不惜得罪用户,也要做这么有损口碑的决策呢?
从亚马逊这段时间的计划俩看,此举的动机估计是为了进一步挖掘语音助手的商业价值。尽管Alexa拥有庞大的用户基础,但其盈利能力一直有限。而通过广告,亚马逊可以在硬件销售和订阅费用之外开辟新的收入来源。
除此之外,语音广告的精准投放本身也潜力巨大。它能够基于用户的历史数据,帮助亚马逊可以实现更高效的广告匹配,吸引品牌方投入更多预算。
从行业角度看,亚马逊其实并非首个尝试在智能助手中加入广告的公司。此前,谷歌助手和部分智能音箱厂商也曾测试类似模式,但结果都不太尽如人意。而亚马逊本身作为电子消费市场的领导者,其决策可能影响整个行业的发展方向。如果用户接受这一模式,其他厂商或纷纷效仿,推动语音广告成为常态。
但站在用户角度来说,在付费服务中加入广告说白了就是纯纯的流氓行为,口碑崩坏带来市场损失,可能会为这一短视的行为买单。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